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交流

张朔人作“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路簿》历史研究”学术讲座
时间:2024-05-13

425日下午,由海南省史学会副会长、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院院长张朔人教授主讲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路簿》历史研究学术讲座在中国海洋大学文新楼学术报告厅(322室)举行。此次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文新学院)历史文化系系主任马树华教授主持,文新学院师生50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内容涵盖了《更路簿》的基本研究情况、释义、渔民从近海到远海的原因、南海诸岛渔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南海维权的民间证据与保护现状等五个方面,为听众展现了南海渔民的丰富历史与文化。

 

张朔人教授首先展示了《更路簿》的实物图片,并详细阐述了其研究背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南海局势的变化,这部珍贵文献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研究主要聚焦于其法理意义、文献价值及现实意义,而当前的几项主要研究成果也展示了其在南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谈及《更路簿》的形成时间这一研究焦点时,张教授结合民间指南针的使用、地名记录以及渔船制造技术等多方面因素,推测其可能形成于明代中晚期。这一观点为深入理解《更路簿》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提供了新的线索。

 

其次,张教授聚焦《更路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地位,对更路簿三个字进行了深入的拆分和释义,进一步揭示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深入探讨了渔民从近海向远海拓展的复杂动因,从南海深海渔业经济关系的变动角度出发,分析了琼枝菜采集、渔业秩序演变、渔民与《更路簿》的联系等多个方面,为理解渔民生活提供了新视角。

 

最后,张教授详细描述了渔民在海南诸岛的生产生活状况,揭示了《更路簿》在渔民生产活动中的核心作用,并深入分析了渔民的生产活动、生活状况等方面;强调了《更路簿》作为南海维权民间证据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其进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的情况以及当前的保护现状,加深了大家对南海问题的认识。

 

讲座结束后进入互动交流环节,师生们纷纷向张教授提问,张教授耐心解答,现场气氛热烈。此次讲座不仅增进了师生们对《更路簿》及南海渔民历史的了解,也为南海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