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本站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马来西亚研究中心>东盟视界
纪录片《李光耀与中国改革开放》创作手记
来源:直新闻  发布时间: 2023年09月14日

中国与新加坡自1990年10月3日建交以来,两国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借鉴,推动了各自国家的发展。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一生访华33次,是两国公认的中新关系新方奠基者,同时被我国誉为“推动新加坡深度参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政治家”。


2023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也恰逢李光耀先生诞辰100周年。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以此为契机,联合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于2023年初组织资深纪录片创作力量,在外交部、广东省和深圳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于国内外电视媒体中首次从李光耀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密切关系入手,倾力打造了兼顾国内、国际传播效果的长篇电视纪录片——《李光耀与中国改革开放》。




《李光耀与中国改革开放》全片从上世纪70年代李光耀首次访华、邓小平首次访新,这两位领导人“一来一回”的互访为切入点,回溯了中新历任领导人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友谊和两国之间从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相互借鉴历程。通过中新两国老、中、青三个年龄层亲历者的讲述,呈现中新关系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影片结尾处,所有受访者再一次现身,各自以一句“衷心(中新)谢谢你”和“谢谢心中(新中)的你”,既表达了对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的感谢,也向当下社会各界为中新关系作出贡献的人致敬。

纪录片摄制组于2023年初启动纪录片策划。主创团队阅读了大量关于李光耀与中新关系发展变迁的中、英文文献。在外交部、各地政府部门以及采访对象的协助之下,主创团队获得了许多从未被媒体报道过的珍贵历史档案、文件及图片。据不完全统计,主创团队共查阅报纸数百份、图书近百册,浏览相关图片、影像更是难以计数。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从海量的报纸、图书、笔记、外事记录、图片和影像中,按照选题主旨,本着对历史和当下负责的态度,逐一研读、筛选档案,并最终形成了纪录片的叙事框架。


李光耀1990年访问深圳(招商局档案馆提供)



李光耀1980年访问重庆时的外事记录(重庆市档案馆提供)

中新之间现有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分别位于苏州、天津与重庆,这三个项目中不仅蕴含了李光耀本人参与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实践,也体现30多年来中新两国深度合作的发展与传承。苏州工业园区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体制创新等方面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世界上首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则着眼于依托“一带一路”经中国西部地区的完整环线,打造一条极具意义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

此外,两国还有中新广州知识城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以及深圳-新加坡智慧城市等重要合作项目。中新广州知识城是粤新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也是广东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一直令李光耀情有独钟,他曾表示,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深圳也从新加坡经验中汲取了能量,获得了发展的灵感。

考虑到这一系列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经过仔细研讨,摄制组最终选取苏州、天津、重庆、广州、深圳以及新加坡作为主要拍摄地,同时,为采访重要人物数次奔赴北京、上海等城市。

主创团队自今年3月初前往各个城市进行前期调研,于3月底确定具体拍摄计划和采访对象;摄制组于4月初开始拍摄,并于7月中旬完成最后一场采访,整个过程历时超过4个半月。摄制组以李光耀所著《李光耀回忆录》为文本线索,追寻着李光耀历次访华的重要足迹,密集走访新加坡、中国多个城市及有关部门、企业、个人。从纪录片《李光耀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创作之初,“重回历史现场、深入调查研究”就被主创团队视为核心创作方法。亲历者的口述历史也因此成为纪录片的主要呈现方式。接受纪录片摄制组采访的共有五十多位见证中新关系发展变化的亲历者。他们中年龄最长的近百岁,最年轻的刚过二十岁。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联系的许多采访对象是首次接受媒体采访,并向我们披露了过去从未在公开报道中提及的许多珍贵资料。现年84岁的原外交部翻译室主任施燕华,曾在1978年邓小平访新的晚宴上为邓小平做英文翻译,向我们披露了两国领导人交往中的有趣细节;在1980年李光耀访问重庆期间,负责接待工作的原重庆市外办副主任赵贵濂,如今已是98岁高龄,而从她口中我们得知了李光耀与重庆柑橘之间不为人知的“插曲”;现年85岁的新加坡著名城市规划师刘太格,曾为中国数十座城市做规划工作,在他的引领下我们才领会到中新城市规划工作中的诸多细节……接受采访的人物中有年近九旬的外事工作者,有与李光耀共事多年的新加坡前政治人物,也有在华创业的新加坡青年人、新加坡的中国留学生等等。
全片口述回忆的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所涉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层面之广、程度之深,在同类题材的纪录片中可谓不多见。


刘太格接受采访

据统计,全片拍摄素材时长超过5000分钟,其中口述历史部分就超过3000分钟。虽然成片中呈现的只是人物口述的一小部分,但是本片的拍摄素材已经具备独立成为口述历史档案的重要价值。

例如,在两国磋商建立苏州工业园区的过程中,其实有着不少的“小插曲”。时任苏州市市长章新胜、网师园《十五贯》娄阿鼠的扮演者朱继勇,共同为我们讲述了1993年5月李光耀所率新方团队与中方团队在网师园谈判过程中的台前幕后的故事,我们才掌握了当时不为人知的一些细节。



值得一提的是,在拍摄过程中,许多曾经参与过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受访人士,如查正风、曾士生、李奕贤,都不约而同地提及了李光耀曾经在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大楼(旧址)所发表的一场演讲。演讲中,李光耀提到,“如果十年以后我们的工业园区取得了成功,我会在九泉之下,脱帽向你们致敬”,此言给受访者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他们的共同讲述则佐证了这段历史的真实性,引起了观众情感上的共鸣,成为纪录片的一大亮点。



诸如此类的口述历史资料,均具有极高档案价值。深圳卫视目前正在与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讨论,由相关档案机构和媒体资料库对本片的口述历史内容进行正式收藏存档,这也是本片主创团队深入调查研究所得出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影视效果方面,主创人员也下足了功夫。由于时间跨度较长,纪录片需要不断地在历史和当下两个时空之间进行叙事转换。为此,本片主创团队特别就片中“叙事角色”做了严谨而又具有艺术性、创新性的设计。李光耀先生是全片的核心人物,虽然斯人已逝,但他留下了内容丰富的回忆录,其中对于中新关系的方方面面都有详细的叙述。主创人员依据《李光耀回忆录》英文原文,摘录其中的关键部分,利用科技手段,将文字“活化”为影音形式,在视觉和听觉上营造出核心人物始终参与本片叙事进程的“角色感”。


《李光耀回忆录》英文原文

同时,主创团队对本片涉及到的历史图片和影像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强调了历史时空的关键信息。结合文献、原文朗读、人物口述、解说词等表现形式,本片在无形的叙事逻辑中,强化了有形的“角色感”与“时空感”,让观众获得了与历史人物“同时在场”的时空感。这种手法,令探索严肃、宏大历史题材在面向当代受众时,焕发出活泼和温情的观看体验。这种处理方式也令该纪录片在跨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中,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9月12日,纪录片《李光耀与中国改革开放》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嘉庚堂献映。200多名新社会各界人士共同观看纪录片。嘉宾纷纷称赞纪录片制作精良、感情真挚、立意深远,具有温故知新、昭示未来的重要意义,为推动中新两国人民相知、相亲发挥了积极作用。


图源: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官网

在中新关系全面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李光耀与中国改革开放》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媒体实践做出了有益探索,并在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领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相关下载
  • 资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