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科动态

【项目结题】喜讯!我校多项社科项目顺利结项
时间:2023-12-06

日前,我校教师主持承担的多项国家级、部文社科项目次性顺利通过评审结项。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杨超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山地民族岩画研究》(项目编号:18BA015)、岳朋雪博士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海南归难侨六十年语言与文化适应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7CYY013)、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纪岩副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XJA710003)均顺利结项。

杨超主持的《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山地民族岩画研究》是我校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该项目一次性顺利通过结项。该项目成果综合自然地理条件和山地区域文化,从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山地的整体性、山地民族及其文化表现出发,通过对岩画的田野调查和跨学科比较,结合相关文献,对山地民族的岩画遗址、技法、形式语言、意义和功能及分布规律等,进行了梳理和辨析。提出山地民族岩画的“地方性”和“一致性”及其所体现的民族交流与文化互动的“纪念碑性”,突破了以往的普遍认识,揭示出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岩画艺术的文化传统和文件交流背景下呈现出的基本面貌与特征,具有创新意义。

岳朋雪主持的《海南归难侨六十年语言与文化适应调查研究》一次性顺利通过结项。该项目在对海南省归难侨安置相关政策和海南归难侨群体整体情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对比分析等田野调查方法,对海南归难侨及其侨眷的语言使用、语言能力、语言态度等语言生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观察其社会文化适应情况及地域认同、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揭示归难侨从“边缘人”到“主人”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归难侨群体的语言文化适应研究为现代移民群体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理论,促进了华侨华人研究,有助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交叉学科研究。同时,该项目收集的第一手田野调查材料和个案分析研究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在解决国际难民安置问题、促进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制定语言教育政策等方面提供参考,有助于筑牢归难侨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他们在“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发展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李纪岩主持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研究》以“免予鉴定”方式顺利结项。该项目着眼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项目回应“在‘社会大课堂’中上好‘大思政课’”的“大德育”理念,聚焦红色文化这一“社会大课堂”中最宝贵的文化资源,揭示了红色文化育人的内在逻辑,阐述了青年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规律以及相应的红色文化育人规律,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工作”三个维度深入探索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为主管部门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决策咨询,为高校以红色文化育人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案。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先后新主持立项省级课题11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在中央级报纸及相关学术期刊发表系列论文10余篇。项目组及时将有关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参与了多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件的起草与实施,推动了所在单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思政(实务)工作”的创新。

截至目前,我校今年共有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顺利通过结项,目前还有3项已在国家社科基金管理系统提交结材料,涉及民族学、经济学、语言学、艺术学、考古学、体育学、管理学等学科,其中有5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一次性通过结项。我校科研团队承担的项目能够一次性结项和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顺利结项,彰显了项目负责人及其科研团队的扎实学术水平和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是学校科研建设重视申报、强调过程、注重质量的突出表现。

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建立相应激励机制,突出我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特色,持续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力度,组织引导专家学者形成科研团队,以重大重点研究课题、标志性成果、重要奖项为突破口,推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稳步发展。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