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理论版)2025年02月12日】
思政引领力,是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教育与管理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导向力、凝聚力、创新力和影响力。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实践中,从治理体系、制度创新、场域拓展、文化赋能、立德树人等实践向度发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时代化水平,凝聚起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以思政引领力全面加强治理能力
完善高校治理体系,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线,牢牢抓住“统领”“执行”“监督”“评价”四个关键,构建“一条链”贯通的治理体系。一是强化“主线”统领。坚持党委全面领导学校工作是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也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党委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抓实思想政治工作各环节,凝聚人心、汇聚人气、激发人力,使学校治理彰显社会主义方向与立德树人理念。二是强化“主线”执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海南自贸港产业需求,融入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育人载体,调整专业方向,培养适配自贸港建设的人才,保障思政工作有效执行。三是强化“主线”监督。建立完善的思政工作监督体系,定期检查评估“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三全育人”一体化育人体系执行情况。比如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时,及时查问题促整改,激发各部门积极性,保障思政工作育人质量与效果。四是强化“主线”评价。搭建起畅通的评价渠道,全面及时地收集师生针对思想政治工作所提出的各类意见与建议。持续对思想政治工作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优化,以此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
以思政引领力全面释放制度效能
提升思政引领力,是优化高校制度创新的关键所在,把思想政治工作元素深度融入制度创新,有助于推进学校制度创新的科学化,激发制度效能。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学制度”。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明确各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任务和方法。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创新,如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建立教学质量监督机制,把思政教育成效纳入教学评价指标,对教师教学进行全面考核。二是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科研制度”。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科研项目选题、研究过程和成果转化等环节,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具有思政价值的科研活动。建立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把思政教育贡献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引导科研人员关注思政教育需求。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促进不同学科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思政教育与科研创新的结合点。三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管理制度”。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引领,优化高校党政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建立高效、协调、有序的党政管理制度体系。
以思政引领力全面拓展思政场域
思想政治教育场域是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场所、平台和空间,主要涵盖学校、社会、国际和数字等四个场域。高校应以思政工作为引领,着重拓展四个场域,构建“一张网”全覆盖的思政工作场域体系,为师生提供多元资源与服务。一是拓展学校场域。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灵活授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利用好校园文化设施、融媒体中心等基础阵地,邀请各界人士到校讲学,用亲身经历分享感悟,增强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二是拓展社会场域。要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政府、社区、企业、红色教育基地等,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参观学习等活动。围绕国家、地方重要事项及社会热点构建真实思政场景,开展“同思”“同践”活动,让师生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提升实践能力,强化使命担当。三是拓展国际场域。深化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助力学生明晰国际局势及各国发展动态。扩大与国际学校互派留学生规模,推动“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让学生赴外学习交流,感受不同教育模式。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讨、文化交流等活动。四是拓展数字场域。借助社交媒体影响力创建官方账号,推送贴合学生兴趣的热点内容,以多种形式转化理论知识,吸引学生互动。
以思政引领力全面强化文化浸润
强化思政工作对文化的引领,要把准“主方向”、奏响“主旋律”、把握“主节奏”,强化思政“一股劲”的文化浸润功能。一是把准“主方向”,强化思政对文化的引领根基。始终聚焦于为文化发展把准正确方向,以思政工作为主导,让文化发展围绕思政所赋予的价值取向进行,以文化自信为依托、以文化传承为践行路径、以文化创新为突破点,打造兼具深厚底蕴和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政文化,使思政工作成为文化前行道路上的“指南针”。二是奏响“主旋律”,凸显思政工作在文化中的核心引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着明确的核心价值,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时代新人,奏响时代的主旋律,聚焦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让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始终围绕思政所确定的“主旋律”有序展开,确保文化始终弘扬正能量,契合时代主流价值。三是把握“主节奏”,彰显思政引领文化的时代契合。“主节奏”是指对时代发展节奏的把握,彰显时代进步脉搏和本质要求。要凭借思政工作对时代节奏的准确把控,让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时刻紧跟时代步伐,使青年在纷繁复杂的时代变革面前保持清醒,进而坚定信念、勇挑重担。
以思政引领力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立德树人的作用,要凝聚“一条心”,做到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一是聚焦品德塑造。品德是人的立身之本,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品德塑造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要强化道德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道德的力量,提高道德素养。二是聚焦知识传授。知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要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将思政教育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三是聚焦能力提升。通过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组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创意比拼、项目孵化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造能力和成果,同时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学生在创新创业创造方面的综合能力,助力在时代浪潮中展现更大作为。
相关附件: |